油纸伞下见“江南”—— 走进湘潭石鼓,看老手艺如何“撑”起致富伞

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xtwlgt.xiangtan.gov.cn 发布时间:2024-07-08 10:59

  正值盛夏,湘潭县石鼓镇,放眼望去,满是翠竹和蓝天。一缕竹香,亘古绵长。

油纸伞制作现场

  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里,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设计油纸伞的伞面。

  7月5日,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娄向前带队赴湘潭县石鼓镇——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参观了2024绘梦油纸、伞舞新章,油纸伞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展,并与湖北美术学院师生就石鼓油纸伞的发展历程、制作技术、保护和传承、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开展了交流座谈。湘潭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何海军、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万峰、湘潭县石鼓镇党委书记徐彬等陪同。

制作中的油纸伞

油纸伞展示

  油纸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伞骨为竹,竹报平安,伞形为圆,寓意圆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油纸(布)伞制作技艺,已流传600余年。一根青竹,需82道工序才可蝶变为一把美丽的油纸伞。从一项非遗工艺,演变为一个非遗产业,石鼓镇依托浓厚的非遗底蕴,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从事工艺伞零部件生产的作坊几百家,分布至全镇各村各户,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工艺伞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工艺伞的特色小镇。

  湖北美术学院(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也建立在此。工作站成立于2018年5月,2021年8月升级为湖北省(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湖北美术学院协同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在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产品开发、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工作站负责人是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清风。同时他也是工作站的学术导师。工作站的实践导师则是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汉宇,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油纸伞制作现场

油纸伞制作过程

油纸伞作品

  制作一把油纸伞要历经伞骨制作、伞骨组装、伞面绕线、糊伞面、做伞糊、满穿丝线等多道步骤。现场,肖清风正带领学生们自主设计伞面,展厅内是满满当当的油纸伞作品,在展示这项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座谈交流现场

  参观完展览之后,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娄向前与湖北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以及到访的湘潭大学实践队开展了座谈交流,深入探讨了石鼓油纸伞的发展历程、制作技术、保护和传承、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大家就如何从市场的角度将油纸伞产业做大做强、推广和普及油纸伞文化、擦亮非遗金字招牌等进行了座谈。

肖清风发言

  肖清风将在全国各地调研油纸伞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包括云南西双版纳、江西、安徽泾县和六安、浙江(西湖绸伞、余杭纸伞、富阳纸伞)、福建、湖北多地的油纸伞工艺和生产制作情况。他表示,走遍全国大大小小的油纸伞基地,石鼓油纸伞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当今传统文化热度居高不下,未来油纸伞产业前景广阔。另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很多,除工作站外还有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可以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发油纸伞教学课程。湘潭大学实践队的学生们表示,参与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更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油纸伞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娄向前指出,石鼓油纸伞历史悠久,全产业链近100家,通过将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延伸到群众家中,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为老百姓关注关心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这也得益于当地镇党委、镇政府和县文旅广体局和有关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当地应多与教育部门进行对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将油纸伞和白石文化、湘莲文化等文化充分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带动乡村振兴。

撑一把油纸伞

沿着映日荷花、田田莲叶

走上乡间田埂

穿过稻田与竹林

寻迹流传数百年的非遗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